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4集课程复讲

张海燕学长

  
【无心非。名为错。有心非。名为恶。】
    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。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观照自己,防止犯无心之错,如并排骑车影响后面的人走路等。
    “有心非,名为恶”。常见的,如:禁止抽烟而抽烟,禁止钓鱼而钓鱼,禁止倒垃圾而倒垃圾。为什么明知有错还要去犯呢?原因如下:
    1、社会风气。遇到别人“作恶”, 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规劝,但注意要和颜悦色,不要起冲突。
    2、周围好榜样太少,那么我们就要去做好榜样。
    3、习气使然,以恶制恶。遇到这种情况,不管别人是对是错,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对,千万不要意气用事。所以,学习传统文化,一定先从自己做起。
【过能改。归于无。倘掩饰。增一辜。】
    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”,人皆有善恶,都会犯过失。对于别人的过,要规劝;对于自己的过,要改正。
    孔子教给我们三样修身的法宝:第一,好学近乎知。学习要自觉,要精进,才能接近智慧,团体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。第二,力行近乎仁。只有真正落实圣贤教诲,才能提升仁慈心,看到他人、家庭和社会的需要,明白自己的本分。第三,知耻近乎勇。勇有两种,一种叫力勇,一种叫智勇。智勇就是勇于改过,对治自己的坏习气,这是真正的勇敢。
    古今改过的榜样非常多:
    春秋时代贤相晏婴家里有一个车夫,因为为宰相驾车,所以很傲慢,结果被他的夫人指出来,车夫即刻悔过,德行日增,后来被任命为齐国大夫。
    还有廉颇“负荆请罪”的故事。廉颇是赵国大将,武功赫赫,他看不起靠“耍嘴皮子”而位居高官的蔺相如,常常借故挑衅、侮辱,而相如每每相让。家人问起,相如答言,是为了赵国的安全考虑,才每每退让,不与廉颇起冲突。相如听后,感到很惭愧,于是背负荆条,请求相如治罪。我们身边也有一个“金不换”的例子,因为听了传统文化的课程,而幡然悔悟。
    改过,必须先要悔过,悔过要先知过,这就需要对是非的标准有一个明确的判断,而这一本《弟子规》就是一个是非做人的标准。有了过错,千万不要掩饰,否则会很怕别人识破,一旦被人识破,就会一文不值,让人瞧不起。所以我们要勇于认错,人生才能走得坦坦荡荡。
【泛爱众】
    “泛爱众”。“爱”的繁体字中间是一个心,外面是个“受”,就是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,而不是控制对方。“泛”是广泛,“众”不单指人,也包括物。
    广泛地去爱一切众生、众物,这中间也是有次第的。孟子说: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,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、孩子,进而学会爱别人的父母和孩子,就是“仁民”,然后继续扩展至爱护一切万物,包括植物、动物和矿物。
   那么怎么教会孩子爱父母?从“入则孝”教,亲师配合来教。在教育中心,孩子们讲述自己孝顺父母的行动,相观而善,然后回家自己去做,这时父母要有智慧,要善巧方便成全孩子的孝心,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爱伤而阻止。
    学会了爱父母,再教孩子去尊敬社会各行各业的长辈。因为社会是互助之体,职业没有贵贱,每个行业都是不可缺少的,我们要去尊重他们的劳动,对各行各业的人抱有感恩的态度。当我们真正去尊敬别人的时候,别人也会回馈给我们笑脸和感谢。
    接下来,我们要多关心一些弱势群体,比如流浪汉、鳏、寡、孤、独、废、疾者。我们可以去做义工,如果没有时间,也可以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。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